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14-01-23 14:09:53   来源:互联网   标签:鸭病毒性肝炎
内容提要: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吧!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吧!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病因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症状

1、鸭肝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2、鸭肝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鸭肝炎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3、剖析可见特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鸭肝炎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①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②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

③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④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专题回顾
蟋蟀

蟋蟀

蟋蟀别称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灶鸡子等,为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 4亿年的历史,...

西兰花

西兰花

西兰花别称绿花菜、绿菜花,青花菜、绿花椰菜、美国花菜等,为十字花科植物,原产地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

南瓜

南瓜

南瓜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

海参

海参

海参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全身长...

水蛭

水蛭

水蛭俗名蚂蟥,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

蘑菇

蘑菇

蘑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营养非常...

豇豆

豇豆

豇豆俗称角豆、姜豆、带豆、挂豆角等,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植物,营养价值丰富,具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

鹦鹉鱼

鹦鹉鱼

鹦鹉鱼别称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是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中生活的一种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身上有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