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的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6-06-16 21:43:02   来源:互联网   标签:白鹇养殖技术
内容提要: 白鹇别称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等,为雉科鹇属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鹇的养殖技术吧!

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别称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等,为雉科鹇属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鹇的养殖技术吧!

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的国内分布

白鹇在我国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有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榕江亚种分布于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和贵州境内,滇西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等地,缅北亚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掸邦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滇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峨眉亚种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指名亚种分布在湖南西南部、广东北部和中部、云南东南部、广西,此外在贵州东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亚种分布于广东东、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海南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的7个县境内。

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的养殖前景

白鹇为国度二级重点维护动物,既是着名的观赏珍禽,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大型养白鹇养殖场需要很多的手续,需要到相关部门备案,还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市场价格方面小苗的白鹇100~150元一只,成年的500~1000元一只,适应性较强,可以在全国各地饲养,因此养殖白鹇前景十分广阔。

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的形态特征

1、雄鸟:头上羽冠及下体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上体和两翅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纹,头上具有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并披于头后,脸部裸出,呈鲜红色,整个下体都是乌黑色,上体和身体后面长长的尾羽,都是洁白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尤为别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纹越向后越小,逐渐消失。

2、雌鸟: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背羽干较淡,边缘较深,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满布以白色波状斑。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白鹇养殖技术

白鹇的生活习性

1、群居: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

2、食性: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椎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3、繁殖:白鹇繁殖期4~5月,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专题回顾
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在园艺上又称萌肉肉,有时称多肉花卉或多浆植物,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某一部分,如茎、...

荸荠

荸荠

荸荠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别称马蹄、水栗、乌芋、菩荠等,为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既可...

何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别称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等,为蓼科蓼族何首乌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根块入药,分生何首乌...

种植什么药材最赚钱

种植什么药材最赚钱

中药材市场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使大多数种植者和经营者收益较好,许多有资金周转的行外人也看到了商机,...

茶树菇

茶树菇

茶树菇原为江西广昌境内高山密林地区茶树蔸部生长的一种野生蕈菌,盖嫩柄脆、味纯清香、口感佳,具有益...

虎鱼

虎鱼

虎鱼是根据被抓时好斗的特点、强力掠夺的习性或外观而命名的数种鱼类的统称,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

花椒

花椒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称檓、大椒、秦椒、蜀椒等,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其果皮可作...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别称夜合欢、夜合树、绒花树、苦情花等,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味甘,性平,有解郁安神、滋阴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