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植酸肥料的作用和用法

发布时间:2016-06-20 19:46:51   来源:互联网   标签:腐植酸肥料
内容提要: 腐植酸肥料是指利用泥炭、褐煤、风化煤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制取含有大量腐植酸和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及某些微量元素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刺激作物生长、改良土壤、增加养分、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腐植酸肥料的作用和用法吧!

腐植酸肥料

腐植酸肥料是指利用泥炭、褐煤、风化煤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制取含有大量腐植酸和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及某些微量元素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刺激作物生长、改良土壤、增加养分、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腐植酸肥料的作用和用法吧!

腐植酸肥料

腐植酸肥料的品种

1、腐植酸肥料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腐植酸和人造腐植酸两大类,在天然腐殖酸中,又按存在领域分为土壤腐植酸钠(白色)植酸、煤炭煤腐殖酸、水体腐酸殖和霉菌腐植酸等。

2、腐植酸肥料按照生成方式可分为原生腐植酸和再生腐植酸(包括天然风化煤和人工氧化煤中的腐植酸)。

3、腐植酸肥料按照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和颜色分类,可分为黄腐酸、棕腐酸、黑腐酸,在早先的文献中还有灰腐酸、褐腐酸和绿色腐酸殖的称呼,其实都是不同溶剂分离出来的。

4、腐植酸肥料按照天然结合状态,又分为游离腐植酸和(钙、镁)结合腐植酸。

5、腐植酸肥料按照腐植酸的腐植化程度(吸光系数等指标),分为A型、B型(真正的腐植酸)和RP型和P型(不成熟的腐植酸)等。

腐植酸肥料

腐植酸肥料的作用

1、能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肥料,以尿素和碳胺为主,当把尿素和碳胺施到地里之后很快就会随空气和水流失,作物真正能够吸收利用的氮元素养分也只有30%。腐植酸中的芳香核、羟基、羧基等酸性官能团能够与氮元素产生反应,形成很稳定的新的离子团,这些络合物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比较长,逐渐分解释放氮元素,让植物慢慢地吸收。

2、对磷肥有增效作用:速效磷肥施入土壤后,磷元素会被土壤中的金属离子所固定,使速效磷转化成迟效磷或无效磷。腐植酸中的芳香核、羟基、羧基等酸性官能团能和磷元素反应,使其成为可溶性磷,增加了磷元素的活性,容易被植物吸收,据统计增施腐植酸肥料后,磷肥的肥效可相对提高5~10%。

3、对钾肥有增效作用:腐植酸中的官能团还可以吸收储存钾离子,既可防止钾离子在沙土中随水流失,又可防止粘性土壤的钾的固定,可以提高钾肥利用率5%左右。

4、具有保水保肥作用: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絮状沉淀的凝胶体,能把土壤胶结在一起,使土壤颗粒变为一个个保水保肥的小水库和肥料库,增加了土壤空隙,从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腐植酸肥料

腐植酸肥料的用法

1、浸种:浸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提早出苗、增强幼苗发根的能力。一般浸种浓度为0.005~0.05%,一般浸种时间为5~10个小时,水稻、棉花等硬壳种子为24小时。

2、浸根:水稻、甘薯等在移栽前可利用腐植酸纳或腐植酸钾溶液浸种秧苗,浓度为0.01~0.05%。浸种后表现发根快、成活率高。

3、喷洒:一般浓度为0.01~0.05%溶液,在作物花期喷施2~3次,每亩每次喷量为50升水溶液,喷洒时间应选在下午2~4时效果好。

4、基肥:固体腐植酸肥(如腐植酸铵等),一般每6亩用量100~150千克。腐植酸溶液作基肥施用时,浓度为0.05~0.1%,每6亩用量250~400升水溶液,可与农家肥料混合在一起施用,沟施或穴施均可以。

5、追肥:在作物幼苗期和抽穗期前,每6亩用0.01~0.1%浓度的水溶液250升左右,浇灌在作物根系附近。水田可随灌水时施用或水面泼施,能起到提苗、壮苗、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专题回顾
土元

土元

土元常在老式土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是市场紧缺的中药材,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

蜻蜓

蜻蜓

蜻蜓别称丁丁、蚂螂、负劳等,为蜻蜓目蜻科和蜓科的统称,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和成虫形态与习性完...

西芹

西芹

西芹别称香芹、药芹、白芹等,从国外引入已广泛栽培并深受百姓喜爱的,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

灯鱼

灯鱼

灯鱼目前是热带观赏鱼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体型娇小,色彩丰富,性情温顺,近年由于模拟“热带雨林”的水...

松子

松子

松子是松树的种子,别称松籽、松子仁、海松子、红松果等,主要产于东北,种类分为东北松子和巴西松子两...

白芨

白芨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主...

益母草

益母草

益母草别称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野天麻、玉米草、灯笼草、铁麻干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

柳树

柳树

柳树是旱柳、腺柳、垂柳、枫杨等一类植物的总称,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